
期貨經紀商的數量已下降到去年約300多間。
【橙訊】證監會早前就持牌期貨經紀行的風險管理指引諮詢市場,香港證券及期貨專業總會今日(27日)發聲明,稱本月中應證監會邀請,就諮詢文件交流,但證監會在會上未見任何軟化,又指香港期貨市場缺乏實貨交割已有明顯的劣勢,加上監管較新加坡嚴,若進一步加強監管,相信只會導致期貨經紀商轉向新加坡或其他地區。
新指引下,關於優惠保證金待遇,僅限於速動資金盈餘的10%。該會認為,由於限制期貨商可使用的保證金額度,而影響其經營範圍和容錯空間,必然會對行業的生存空間產生重大影響,甚至導致期貨商放棄在香港市場經營。
另外,證監會要求期貨商每日進行壓力測試,風險控制。該會認為是不切實際,因期貨市場表現在99%以上的時間相對平穩,價格波動一般不會超過5%,固此舉只會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和時間,增加營運成本。
該會提到證監會要求期貨經紀行清楚了解商品風險,例如現貨交收和系統風險,並以倫敦金屬交易所因鎳價波動而取消鎳合約交易為例,客戶投訴交易所取消合約交易,但這是監管的責任。而本地的經紀行在這例子中,一直實行有效的內部監控,未見到任何期貨經紀行出現問題。
建議指引規定,期貨經紀行應就期貨業務所涉及的每項重大風險,指定一名負責人員或 一名核心職能主管來管理有關風險。該會指,與證監會交流時,表明已向客戶詳細說明各種影響價格的因素,又是否符合相關要求,則未有明確答案,故認為實施新指引將成為萬能刀,一旦出現任何突發事故,並引起期貨商品價格大波動而令客戶損失,經紀行的負責人亦需承擔相關責任。
從數據上看,期貨經紀商的數量已從2008年的大約500多間下降到去年的約300多間。香港期貨市場以金融期貨和期權為主,特別是指數期權產品,在商品期貨的發展方面則相對滯後。而近年來,中國內地開放了期貨市場,但大部分中資企業並未在香港開設公司,而是轉往新加坡。原因是香港市場監管太嚴不利行業發展。
更多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