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冬天的第一場雪,終於在大年初五稀稀拉拉下起來,有那麼幾分鐘似乎要下起大雪,可惜落地秒化。

失望之餘,看著窗外的飄雪,心想既然拍不上白雪皚皚,不如試試拍小雪花吧!於是迅速蒐羅手邊可用的道具,可以半空中“攔截”小雪花,再用現成的“手機微距鏡頭”,試試拍組“微觀雪花”。

想用手機拍出這類“微觀”畫面,除了對拍攝設備和拍攝地點、溫度有一定要求外,主要難度在於拍攝時機的把握。
畢竟要拍不足2-3mm的微觀雪花,可能落下幾秒就融化,所以在拍攝過程中還要做到——穩、準、快。

那麼在具體拍攝時還會遇到哪些問題,有哪些拍攝技巧,小月總結了幾個關鍵點,一起來看看吧!
一、拍攝前期準備:
不足3毫米的雪花,想拍清晰本就不易,何況是用手機拍攝,所以我們要提前做好幾項準備。
1-手機配備“外接微距鏡頭”:
首先是拍攝的設備,雖然現在手機的拍攝功已經很強大,也有微距拍攝功能,但想拍清晰幾毫米的雪花,只是1-2X的微距還是不夠,需要借助外接“微距鏡頭”。
▼比如:下左圖為手機2X變焦直接拍攝;右圖為手機+15倍微距拍攝

手機的微距鏡頭市面上很多,價位在100-200元期間,15倍左右,和手機型號匹配就可以。

2-拍攝場地:
無需多“奢華”美觀,只要具備3點:避風、溫度低、光線夠。
為了保證拍攝時畫面的清晰和穩定,我們選擇拍攝場地無論在室內還是室外,要儘量避風,溫度相對低一些,可以保證雪花的形態更持久。
▼比如:小月在自家窗檯拍攝,為保證適當低溫,選擇開窗與室外溫度一樣,利用空調做簡易拍攝小場景。

3-拍攝背景(道具):
在選擇拍攝背景時也有3個關鍵字:偏暗、粗糙、乾淨
為了突出雪花的細節,我們儘量選擇偏暗的背景,同時想讓雪花的形態更美,選擇相對粗糙點的物件可以讓雪花能“懸空”(比如:隨手可用的木板、毛衣、羽毛等)

▼小月這次拍攝嚐試了兩種背景(一塊小毛巾、一根羽毛)

拍了幾張發現,相對豔的色彩也不太適合做背景,與白色雪花都反光,不能突出主體。所以吸光的深色羽毛效果更好些。

二、手機拍雪花|3個小技巧:
想拍好類似的“微觀雪花”,有一個前提就是——拍清晰。
保證微觀雪花的“清晰度”是拍攝成功的第一步,然後再考慮其它。有3個小技巧,不妨試試看。

1-對準焦|拍清晰:
微距拍攝時,想要對焦準確,注意要“光線夠,距離近,手動對焦做輔助”。
如果拍攝環境光線不夠,會直接影響主體細節的清晰度,所以光線要足夠。而拍攝時,手機會自動對焦雪花,為了更清晰,我們還要輔助手動對焦——手指反複點擊“主體”,直至清晰。

2-降曝光|顯主體
拍攝時手機會根據環境光線自動曝光,因為我們選擇了“偏暗背景”,自動曝光時很容易過曝,導致亮色的雪花細節丟失。
▼所以在“手動對焦”後,順便調低亮度:

只需手動調整“小太陽”工具,就可以自由調節曝光度。降低曝光後,可以更突顯“雪花”的細節。


3-側拍、俯拍|有講究
拍小雪花時,我們要根據選中的“雪花”形態來調整拍攝角度,比較常用的就是“側拍和俯拍”,可以更好的展現雪花的細節。
▼選擇“側拍”|當雪花懸空或側立時

▼選擇“俯拍”|雪花平鋪於背景

三、巧用後期|簡單2步更完美
如果好不容易拍到“清晰的雪花”,但因拍攝時來不及構圖,或畫面多餘元素、色彩多,導致主體雪花不明顯,我們可以通過2種後期方法來拯救。
1-裁切圖,去掉多餘畫面
2-變黑白,統一色調

上圖1(原圖),通過後期截圖,變黑白調整後,能看到明顯的改變。這類後期操作非常簡單,用snapseed就能快速完成:

以上就是小月用手機+微距鏡頭“拍雪花”的技巧以及可能遇到的問題。在飄雪的冬季,有機會可以多拍拍這些“雪精靈”,真的有很多形態,看看你能拍到多少種。

圖文|嶽小月原創|想瞭解更多手機攝影技巧,創意後期,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