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煙不酒,為何偏偏選中我?」
「肺癌」這名香港癌症頭號殺手並非只狙擊煙民,近年愈來愈多不吸煙人士都不幸成為肺癌的「獵物」。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臨床腫瘤科副顧問醫生甘子揚表示,非吸煙的肺癌病人一般比較年輕,而腫瘤出現特定基因突變是主要關鍵。
肺癌主要分為非小細胞癌及小細胞癌兩大類,前者佔整體患病個案大約八成半,當中再一般細分為肺腺癌、鱗狀細胞癌及大細胞癌三種。當中肺腺癌最常見的基因突變類型包括EGFR及ALK,其中於香港,大概四至五成肺腺癌患者為EGFR基因突變引起。
2019年香港有超過4,000人死於肺癌。甘醫生指出,除死亡人數外,肺癌年輕化亦需關注。現時肺癌病人年齡雖然仍為60至70歲,但臨床上發現愈來愈多年輕病人;甘醫生遇過年紀最小的,只有二十多歲!加上早期肺癌症狀不太明顯,一般咳嗽及氣喘容易與傷風感冒病徵混淆。「令人憂慮的是,有五成以上肺癌患者確診時已達第四期,很多已擴散到其他器官。」甘醫生補充。
「不過,這並不代表病人患上肺癌就等於絕望。」甘醫生表示,本來沒有吸煙習慣的病人通常都沒有心血管病、慢性肺病等難處理的「共病」,肺功能一般來說都比較好,也有較大機會找出基因突變配對標靶藥,找出相對有效的治療方案。
傳統的手術、電療,未必適合所有晚期癌症病人。不過,醫學科技日新月異,甘醫生指出現時可以透過基因檢測,找出病人的變異基因,從而配對合適的標靶藥物或免疫治療。而標靶藥多為口服藥物,副作用相對少,較適合晚期病人。
其中一種新興的基因檢測屬「次世代基因定序技術(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這項技術能同一時間做大量基因排序,更快速及準確地制訂個人化治療方案。這類檢測方法好處是所需時間及總體成本相對較少,有助爭分奪秒展開治療。
曾幾何時,確診晚期肺癌,如同被判死刑。甘醫生認為,相比十多年前,現時醫學已有更多肺癌療法,病人不用絕望。他又提醒,戒煙能大大減低患癌可能性;市民一旦久咳未癒、痰中帶血,就要馬上求醫,以便及早診斷,隨時能救回一命。
-
政府稱從多渠道收集有關交椅洲人工島公眾參與活動意見
-
香港未算慘丨挪威主權基金去年勁蝕12759億破紀錄 夠起兩個明日大嶼
-
《無名》北美定檔2月17日 美國加拿大同步獻映
-
官方:拜仁租借簡斯路 買斷費為7000萬歐元
-
【追尋夢想】 90 後港男赴英參加電競世界盃 公司力撐贊助開支
-
買手機不踩雷!選機要點及售前售後購機指南
-
2023最新菜單推介 | fusion迷必試Pirata Re-mix超期間限定聯乘多間餐廳 Honjo、TokyoLima、The Optimist / MAJO新任行政總廚推全新菜式
-
【無心工作】「Blue Monday」只是噱頭?英國心理學家:應正視的其實是「冬季憂鬱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