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好兒女誌在國防




有這樣一群人,當我們安睡枕上時,他們卻在深山、戈壁與海島上,不分晝夜地戍守著祖國邊疆;當災難來臨,他們總是第一時間奔赴現場,以血肉之軀保護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為了保衛祖國的和平,他們捨生忘死;為了守護同胞的安寧,他們不畏犧牲。我們享受的每一日和平,都離不開他們刻苦訓練、日夜備戰、嚴陣以待。他們的名字,就是“中國軍人”。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揭開了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鬥爭和創建革命軍隊的序幕。94年來,“八一精神”代代相傳,鑄就了人民軍隊的軍魂。在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歷史征程上,人民軍隊與國家共同發展、成長,始終維護國家利益不受侵害。也正是在血與火的鬥爭中,我們看到了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強國必須強軍,軍強才能國安。
加快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一支強大的人民軍隊,從來不只是現役軍人的事。從法律上看,適齡青年都應該認識到自己肩上的神聖職責,積極、切實履行兵役義務,不能把自己當成國防事業的“局外人”。在精神追求層面上,身為與新時代同向同行、共同前進的一代,當代中國青年更當立大誌、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以青春之我、奮鬥之我,書寫富國強軍的壯麗華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五十五條明確寫道:“保衛祖國、抵抗侵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每一個公民的神聖職責。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參加民兵組織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光榮義務。”對此,我國現行兵役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不分民族、種族、職業、家庭出身、宗教信仰和教育程度,都有義務依照本法的規定服兵役。
由於我國實行義務兵與誌願兵相結合、民兵與預備役相結合的兵役製度,長年未經戰爭,兵員相對充足,多數應徵公民僅需完成兵役登記和體格檢查,並不會被徵集入伍。承平日久的環境,難免讓“履行兵役義務”的意識在部分人心中淡化。有鑒於此,廣大青年還應更加深刻地意識到強軍事業對國家發展與國家安全的重要性,喚醒責任意識,把兵役義務放在心上,所有適齡青年不論身在何處,都需做好“若有戰、召必來”的思想準備,與人民軍隊和國防事業榮辱與共。
一支強大的人民軍隊,離不開一群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的士兵與軍官。建軍94年以來,正是因為一代又一代有誌青年心向軍隊,在軍旅中揮灑青春、貢獻力量,人民軍隊才能不斷補充新鮮血液、強化戰鬥力,從一場勝利走向另一場勝利。對符合條件、素質優秀的年輕人而言,參軍入伍、報考軍校是滿懷擔當的選擇。這不僅助力於祖國的強軍事業與國防現代化建設,也開拓出施展才華、建功立業的“青春戰場”。
近年來,越來越多大學生參軍入伍,充實了國防現代化事業所需的高學曆人才,也帶動了更多人投身軍營。其中,北京大學2012級本科生宋璽作為海軍第二十五批護航編隊中唯一一名女陸戰隊員,赴亞丁灣執行護航任務的事蹟,便鼓舞了不少心向軍旅的高校學生,掀起一波從軍熱潮。
與此同時,報考軍校也成為更多畢業生的第一選擇。7月29日,據國防部新聞發言人吳謙大校介紹:今年軍隊院校高考招生工作已全部結束,招生計劃完成率達99.6%,招生質量較往年穩中有升,軍校錄取新生100%超過各省一本線,80%是各省排名前5%的考生。這些事實,無不顯示著軍旅生涯對優秀青年的強大吸引力。對他們來說,告別家人、換上軍裝,不僅意味著擔下一份光榮的使命與責任,也意味著走上一條自我錘煉、勇攀高峰的人生之路。
青年在軍隊中起到的作用,遠超許多人的想像。在中印邊境衝突中為保衛祖國領土犧牲的4名烈士里,年齡最長的陳紅軍33歲,王焯冉、肖思遠24歲,生於2001年的陳祥榕只有18歲。馳援武漢的4000多名軍隊醫務工作者中,不滿30歲的年輕人也占到四分之一以上。這些年輕人以自己的行動與精神,詮釋了何謂“青春擔當”,也激勵著更多後來者義無反顧地投身國防建設。
除了參軍入伍,許多與強軍事業密切相關的行業與崗位,也都迫切期待著新生力量的加入。有擔當的青年可以選擇“為國鑄劍”,投身軍工、航天科技研發工作;也可以選擇“化劍為犁”,積極推動軍民融合,使“富國”和“強軍”形成合力。只要胸有大誌、心繫國防,年輕人有很多機會親身參與祖國的強軍事業,而這樣的經曆,也將令每個參與者終生難忘。
關心國防、熱愛國防、建設國防、保衛國防,既是適齡青年的責任與義務,也應以精神追求的形式融入更多年輕人的思想。不論在什麼崗位上,當代青年都應發揚國防精神,不畏急難險重,在祖國和人民需要的關鍵時刻挺身而出,在奮鬥與奉獻中追求崇高。這既是國家在大時代中對青年的要求,也是當代青年邁向自我實現的個人需要。
回望歷史,我們看到的是一條由有擔當者鋪就的輝煌之路;展望未來,今天的我們更當砥礪前行,在奮進中唱響青春戰歌。未來的人民軍隊,必將是一支更加現代化、更加強大的“鐵軍”;未來的中國青年,也必將成為擔起民族複興大任的國之棟樑。青春擔當,強軍有我,不只是一句口號,更是指引當代青年思想與行動的精神坐標。
本報評論員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1年08月01日 03 版
- 關鍵字
-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