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文章:火箭俠們的太空之旅能走多遠?

2021年07月28日15:39

  原標題:英媒文章:火箭俠們的太空之旅能走多遠?

  參考消息網7月28日報導 英國《泰晤士報》網站7月10日發表題為《億萬富翁“火箭俠”帶我們走上太空衝突之路》的文章,作者為羅傑·博伊斯。全文摘編如下:

  從新墨西哥州特魯斯鎮附近發射的探測器使英國維珍銀河公司的理查德·布蘭森擊敗亞馬遜老闆傑夫·貝索斯,早其9天登上太空。貝索斯的“新謝潑德”號升空後能為乘客提供約10分鍾的失重體驗,而布蘭森的空天飛機則提供4分鍾的漂浮時間。此外,貝索斯飛行器的窗戶也更大。特斯拉(和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的埃隆·馬斯克拿下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研發月球著陸器的合同。作為太空業務參與者得到最權威機構的認可,馬斯克隨即發推特調侃落敗的對手貝索斯:“射不上(軌道)去,哈哈哈。”這當然是玩笑,對於財產淨值低於10億美元這個搞太空初創企業門檻的人來說,也有點尷尬。

  拓展人類新邊疆

  你得努力相信,這不僅僅是對男子氣概的考驗,還涉及更深層次的精神追求。顯然,一切不可能只因為未來的太空旅遊市場太大,能容得下三家企業,以及三位迫切要花掉自己來之不易的財富的火箭俠。在某種程度上,這源於一個共同看法:太空是新邊疆,而擴展人類對宇宙的認識這項崇高事業可以用來發揮他們的冒險精神。幾十年來,他們都各自琢磨著太空旅行。布蘭森提到自己17年的夢想。馬斯克則出售自己的在線支付公司貝寶後進軍火箭業,並且談到一旦具備所需的工程條件就將開拓火星殖民地。他提出,廉價火箭可以幫助人類轉向一種“多行星的太空文明”。

  布蘭森2011年請馬斯克吃飯的時候,馬斯克已有所建樹——用兩級液體燃料系統把第一枚私人製造的液體燃料火箭送入軌道。此外,他還把一顆商業衛星送入軌道。布蘭森想知道他倆能否合作,但馬斯克不確定自己能從合作中得到什麼,所以沒有答應。他隨後和朋友出去喝酒,但正如尼古拉斯·施密德在其關於現代太空競賽的著作《考驗諸神》中所說的:“他最後一個人待在酒吧,閱讀一本塵封的蘇聯火箭手冊。”

  不過,這三位火箭俠最愛的讀物是美國人湯姆·沃爾夫1979年關於早期太空競賽的長篇報導《真材實料》(後來拍成電影《太空先鋒》——編者注)。故事的視角出自一群美國王牌戰鬥機飛行員,他們把自己的技能轉而用於太空旅行。沃爾夫說:“我很好奇,是什麼使一個人願意坐在一支巨型羅馬蠟燭上,等著別人點燃引線。”這本書讓馬斯克和貝索斯相信,1969年美國登月計劃背後集中的資源培養出一批新的英雄,他們可以賦予國家某種使命,並且確定無疑地證明美國占有技術優勢。

  NASA失主導地位

  像馬斯克一樣,布蘭森也對飛行術語“挑戰極限”著迷。在《真材實料》出版後,這種說法成為常用語,用於描述需要某些額外努力的情況。但沃爾夫有一個非常精確的解釋:“‘極限’是一個飛行測試術語,指的是某種飛機的性能局限,它能以某種速度轉多大的彎等等。‘向外推’,探測外圍的極限,這似乎是飛行測試帶來的最大挑戰和最大滿足。”這得到三位火箭俠的共鳴。挑戰極限的慾望驅動著美國人貝索斯和馬斯克,也在一定程度上寫就了布蘭森不斷自我革新的人生傳記。此外,這種慾望還促使他們把美國政府為應對蘇聯太空挑戰而設立的NASA視為一個過於官僚、謹慎且拖慢太空探索進程的機構。

  馬斯克尤其對美國政府承包商花錢過度感到失望,說它們“每次發射都造一輛法拉利,而其實本田雅閣可能就夠了”。難怪他後來那麼高興,把自己月球著陸器的點子賣給了NASA。他在5月的一次試飛中展示自己能發射一枚巨型火箭星船,讓其飛到得克薩斯上空10公里再安然返回地面,而這枚火箭將是自土星5號把阿波羅團隊送上月球後的最大火箭。

  這些“太空”億萬富翁的目標略有不同,但在核心方面的意見一致:西方的韌性取決於技術企業家的靈活敏捷——他們能快速創新,而不是圍著官僚機構浪費時間。他們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是:載人太空飛行還是無人太空飛行?可以由日益先進的機器人完成太空探索,還是以征服和地面部隊為潛台詞的人類殖民?只有解決了這種問題,才能明確判斷太空競賽是由科學好奇心推動,還是由政治和超級富豪的虛榮抱負驅使。

  NASA正在尋找一個可以保證光線、海拔和凍水的基地。即便僅建立一個基本的前哨也費力費錢。必須由機器人挖掘岩石樣本並送回地球,持續10年,直到找到最佳地點。然後由無人駕駛飛船運送建築材料,再用更多的機器人組裝這些材料。最終人類才能抵達。

  如何在如此漫長的時間里維持公眾興趣和公共資金?在有關“後月球探索”的討論中,NASA逐漸失去主導地位,很難和精神自由的企業家提出的靈活低價的太空倡議競爭。時任美國總統喬治·布殊曾計劃在2019年至2024年間建立一個有人類操作的月球前哨,每半年輪崗一次,但沒能實現。馬斯克說,太空探索技術公司最早可能在2024年首次執行載人火星任務。這或許也實現不了,但他抓住了大眾的興趣,擲地有聲地宣佈火星比月球更有魅力。

  與此同時,NASA也在探索值得探索的道路。他們計劃進行一次政治正確的月球之旅,選一位女宇航員,或者是一位體現文化多樣性的候選人。至於火星,他們正忙著為它繪製地圖,並以死於新冠肺炎的科學家來命名火星山丘。這並不等於政府正說服自己相信自己不再重要。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一直在展示政府可以怎樣從與私企的合作中獲益。

  謹防太空軍事化

  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是華盛頓1957年成立的機構,該局項目的衍生物包括早期互聯網——被口氣很大地稱為星際計算機網絡——電子郵件、氣象衛星、激光、夜視鏡和土星5號火箭。

  太空對商業投機的吸引力顯而易見,但這無關天堂的浪漫,也無關失重狀態下的愜意。這關乎理解世界對衛星越來越強的依賴,降低衛星生產和發射成本,以及利用在太空收集的數據。空間數據可以創造新市場:指導農民種什麼。價格低廉的小型衛星能夠告訴應急機構森林大火如何蔓延或哪些河流正在上漲。還有人道主義用途,包括跟蹤少數族裔流離失所的情況。

  馬斯克的競爭對手們擔心,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的“星際連接”計劃服務將使該公司得以打造史上最大的衛星網絡。該公司現有的1500顆衛星約占繞軌道飛行衛星總數的四分之一,並計劃再增加1萬顆。當然,馬斯克財力雄厚,而太空無疑也將顯得極度擁擠,因為就連一些小國和大學也在尋求“天眼”。

  把賭注放在不斷擴大的廉價太空數據市場上仍然是一種冒險。美國一家太空諮詢公司的高級分析師說:“如果你把這種技術放出去,使它更容易獲得,人們就會開始做各種各樣的事情,其中有很多根本實現不了。但最後也可能出現下一個Google或Instagram。”

  對於那些太空億萬富豪來說,這可能是夢想成真。載人商業太空旅行是否服務於此項事業是另一回事。它迴避了有關外層空間的主要問題,不僅包括在空中穿梭的海量信息應當如何處理和由誰處理,還包括如何避免將這些數據武器化。在已故波蘭未來學家斯坦尼斯瓦夫·萊姆的科幻小說《地球上的和平》中,所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都被用太空船運到月球,然後由一個月球機構在各部門之間分配。故事結局不好,對地球不好,對月球也不好。21世紀戰爭的精髓通信、導航和情報都有賴於衛星。摧毀一個衛星集群,你就將改變陸地戰場的力量對比。太空是一個模糊的戰爭領域,增加了用兵的複雜性。它加快軍事行動的速度,在作戰演算中提供更多最新信息,但同時也帶來新的弱點。太空軍事化程度越高,散落的碎片和衛星垃圾就越多,讓人類擁入太空就越不明智。

  星際旅行的確令人著迷,使科幻作家和電影觀眾欲罷不能,而且這在去西班牙馬略卡島都很睏難的當下又增添了一重特殊魅力。但是,這個夢想還需要幾代的馬斯克和布蘭森們反複試錯才可能接近實現。即便到那時候,我們也可能要問,這一切意義何在,只是一群陽剛的“稅收流亡者”到太空玩自拍嗎?我們需要他們的大腦、進取和遠見,就在地球上面。

關注我們Facebook專頁
    相關新聞
      更多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