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一週3人住院!千萬不要再試了!
路邊的蘑菇千萬不要摘
這樣的提醒經常都會看到
可有的人就是不聽不理睬
直到……

↓↓↓
上個月底
惠州街坊羅女士因為嘔吐、腹瀉
被送到醫院治療
最初被確認和胃腸道症狀相關

後來在醫生再三追問下
羅女士說出實情
原來她早餐喝了“蘑菇湯”

而那些蘑菇
是她去江邊散步的時候摘的
覺得不錯就帶回家
“其實她吃的蘑菇看起來也是平平無奇的,看起來也沒有那麼鮮豔;就是很普通的白色白蘑菇。”
那天早上
自己和丈夫煮了蘑菇湯
兩三個小時後
兩人都出現了身體不舒服的情況
羅女士的情況更嚴重

這個就是羅女士摘的蘑菇
叫做“大青褶傘”
而它是含有鵝膏毒鈦,有劇毒的
“嚴重的話可能會出現肝腎功能異常,更嚴重會出現肝臟衰竭,甚至危及生命。”
幸好
經過及時有效治療
羅女士最終轉危為安
然而短短一週時間
醫院就接診3起類似蘑菇中毒的病例
中毒的症狀很明顯
當你吃了蘑菇後
出現口水增多、肚子疼想上廁所
而且想嘔吐

有人問了
那吃熟的毒蘑菇不就沒事了嗎?
其實這個觀點是錯誤的
醫生表示
毒蘑菇含有的毒素大多耐高溫的
即使經過高溫加熱
也會存在殘留一些毒素
對身體造成傷害
總之
路邊的蘑菇,不要采就是了
還有不認識的東西不要吃

戳視頻看更多▼
又是毒蘑菇!
又是毒蘑菇!又是毒蘑菇!
不知講了多少遍
可有人還是挺“執著”的……

7月廣東處於雨季
溫暖潮濕的天氣
容易導致毒蘑菇大量生長

每年這個時候
因采野蘑菇誤食中毒的風險增大
此前,
廣東疾控就提醒過大家
千萬不要采食野外的蘑菇!
什麼是毒蘑菇?
據介紹,毒蘑菇又稱毒蕈,是指人食用後出現中毒症狀的大型真菌。我國約有400種有毒的蘑菇,廣東則有100多種,每年因誤食野生毒蘑菇而中毒的事件時有發生,毒蘑菇中毒的死亡率排在食源性疾病暴發致病因子分類的首位。廣東常見劇毒蘑菇種類有白毒傘(致命鵝膏)、灰花紋鵝膏、黃蓋鵝膏白色變種、粘蓋包腳菇、簇生沿絲傘(簇生黃韌傘)。

錯誤的毒蘑菇識別方法
“大多數中毒者,並非不知道毒蘑菇的存在,而是在采食蘑菇時受到了所謂的辨別方法的誤導。”廣東疾控專家介紹,錯誤的毒蘑菇識別方法主要有以下幾類:
錯誤一:顏色鮮豔的蘑菇有毒,不鮮豔的蘑菇無毒
從色彩判斷蘑菇是否有毒是無科學依據的,部分色彩不豔麗、長相不好看的野生蘑菇也有毒。比如:在廣東,導致中毒人數眾多的白毒傘,外表純潔樸素,又叫致命鵝膏,一個約50克(1兩)的白毒傘所含毒素量足以毒死一個50公斤的成年人。有一些不善偽裝的,如毒蠅鵝膏,豔麗的衣著就明顯警示“我有毒”。也有蘑菇是美貌與安全並重,味道鮮美的,如一些紅菇。

錯誤二:可使銀器、大蒜、大米等變黑的蘑菇有毒
銀針驗毒是個流傳千年的古老傳說,原理是銀與硫或硫化物反應生成黑色的硫化銀。但所有毒蘑菇都不含硫或硫化物,不會令銀器變黑。

至於毒蘑菇致大米、大蒜或燈芯草變色的說法則完全出自臆想,沒有任何證據表明這種現象確實存在。有實驗人員曾經用致命白毒傘和大蒜同煮,結果湯色清亮,大蒜顆顆雪白,兼之鮮香四溢,令人食慾大振。
錯誤三:掰開蘑菇有乳汁或變色的有毒
鬆乳菇、紅汁乳菇掰開後會流出乳汁,但卻是美味的食用菌。一些牛肝菌斷面會變成藍色,也是可食的。
錯誤四:生蛆或生蟲的蘑菇無毒
很多劇毒蘑菇成熟後也會生蛆或生蟲。因此這種說法也是毫無科學依據的。
錯誤五:高溫烹煮、煮沸、曬乾可去毒
毒蘑菇的毒素性質通常很穩定,一般的蒸、煮、燜、燒等烹飪方法或曬乾加工都不能把毒素去掉。
廣東疾控專家提醒:就算真的認對了無毒的品種,但是在野外,無毒的蘑菇常常與有毒的蘑菇混生,很容易沾染毒蘑菇菌絲。所以即便吃的蘑菇是無毒的品種,仍然會有中毒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