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務問題加劇 協信遠創被申請破產重整

2021年07月08日18:29

  原標題:債務問題加劇 協信遠創被申請破產重整丨公司

  來源:中國房地產報

  記者 付珊珊丨上海報導

圖片來源:協信官網
圖片來源:協信官網

  7月6日,一則“協信被申請破產”的消息持續發酵。

  消息來源是,近日,北京易禾水星投資有限公司(下稱“易禾水星”)向重慶市第五中級人民法院提出申請,要求對重慶協信遠創實業有限公司(下稱“協信遠創”)進行破產重整。

  對於該消息,協信方面相關人士解釋稱,並非重慶協信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協信集團”)被申請破產,債權人申請破產的主體為協信遠創。對於債權人提出的申請,如果法院受理,協信遠創也會按照司法程序來進行後續步驟。

  上述人士表示,由於被申請破產的主體為協信遠創,目前協信集團下屬的其他城市公司、區域公司的日常經營活動還在努力推進,正常進行。

  下一步,協信遠創除了通過價格折讓、優惠促銷等手段加快銷售以外,還將通過加快處置部分地產項目變現,與金融機構溝通等方式來積極籌措資金。

  7月8日,協信遠創大股東新加坡城市發展集團(以下簡稱CDL)發佈公告稱,已知悉易禾水星於7月5日對協信遠創提出破產申請。

  CDL表態稱,已對其向協信遠創投資的財務敞口作出了限製性措施,並重申不會支持協信遠創的持續財務義務。將繼續努力保護頭寸,並限製進一步的風險敞口。

  據悉,截至2020年12月31日,CDL對協信遠創的剩餘風險敞口為1.26億美元。

  決策權在大股東

  2020年4月,新加坡城市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城市發展”)用43.9億元收購獲取協信遠創51.01%的股權,成為協信遠創最大單一股東。而協信集團和綠地控股則分別成為協信遠創的二股東和三股東。

  彼時,協信遠創和城市發展的“牽手”在雙方看來是一場兩得其所的交易,既解了協信遠創的資金“燃眉之急”,同時又利於城市發展在中國房地產市場的發展壯大。

  然而,隨著協信遠創業績不見好轉,加之城市發展內部的一些矛盾,曾經的“香餑餑”變成“燙手山芋”,城市發展在處理協信遠創的相關問題上也開始“怠慢”。

  此次協信遠創被申請破產後,大股東城市發展至今並未對此事件進行發聲或者給出處理意見。

  據協信集團相關人士表示,從城市發展入股成為協信遠創大股東後,公司的實際控製權就在大股東手裡。而城市發展管理方式與內地企業不同,做決策比較緩慢。協信遠創目前與城市發展的溝通方式仍然以郵件為主,因此很多決策從上報到執行,可能一週時間就沒了。這也是導致協信遠創目前這種局面的重要原因。

  此外,城市發展內部的一些矛盾導致管理層在對待協信遠創的發展問題上存在分歧。根據此前報導,去年下半年,城市發展三名董事,郭氏家族成員郭令柏和其他兩名獨立非執行董事許添福、陳燕萍,因與董事會和管理層在收購協信遠創後處理投資的做法意見分歧而先後辭去職務。雖然城市發展的執行主席郭令明曾寫公開信表示,三位董事相繼辭職需要放在一個商業環境瞬息萬變的背景之下審視,但顯然,對協信遠創的投資分歧是引發離職的導火索。

  在上述人士看來,協信集團只是協信遠創的二股東,集團實際上還有其他諸如物業服務、商業管理的業務。而協信遠創最終如何解決這件事,協信集團並沒有決策權,最終決策權在於城市發展。

  其還提到,協信遠創被債權人申請的是破產重整,這與破產清算有區別。

  一般而言,破產重整是指不對破產企業立即進行清算,由法院主持,債務人和債權人達成協議,製訂重整計劃,規定在一定期限內讓債務人按照一定方式全部或部分清償債務,債務人可以繼續經營其業務。破產重整可以讓面臨困境但有挽救希望的企業避免關門清算,從而獲得恢復生機的機會。

  若協信遠創被債權人申請破產重整被受理,則目前還處於第一步,上述相關人士也表示接下來會積極協商,以合理的方式解決相關問題。

  懸而未決的債務問題

  實際上,協信遠創的債務問題由來已久。

  由於在商業、辦公類項目中沉澱了大筆資金,2018年,協信遠創開始出現資金問題。根據其經營狀況顯示,協信的項目中除了商場和酒店,還有大部分商辦和公寓,而近些年,商辦和公寓市場慘淡,銷售回款未能達到逾期,真正能快速去化變現的住宅在協信的項目中卻占比較小,流動性危機也由此而來。

  陷入資金難題的協信只能通過發債來解決問題。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20年末,協信遠創有息借款總額 330.72 億元,債務規模龐大。

  遭遇經營問題的協信遠創面臨無力償債的局面。隨著行業融資監管以及調控政策收緊,讓地產開發商的開發節奏被打亂,項目復工推遲,銷售、回款、融資等受到不同程度影響,協信遠創也是其中受影響較為嚴重的企業。

  數據顯示,2020年,協信遠創的營收同比下跌54.36%至55.59億元,淨利潤為虧損72.77億元,淨利潤同比暴跌865.67%。截至2020年末,公司資產負債率高達86.09%,同比上升6.45%。

  據公開資料統計,在協信遠創的有息負債中,單筆超過1000萬元的逾期債務共有7筆,未償還金額達51.34億元。其中,渤海信託、上海銀行、中原信託等金融機構均為被拖欠方。

  為了償債,協信遠創也通過變賣資產來紓困,例如將重慶大竹林項目賣給融創,將湖州項目出售給了海倫堡等,就算最終將股權也出售給城市發展,協信遠創的資金問題也並未解決,債務問題依然嚴重。

  今年2月23日,上海交易所披露一則來自協信遠創的公告稱,未來一年內,公司有數筆公司債券陸續到期,集中兌付壓力大。而在此之前,聯合資信評估股份有限公司已於2月8日將協信遠創主體和旗下相關債券信用等級下調。

  交易所和金融機構的擔憂並非空穴來風。

  今年3月,協信遠創的兩筆債券“18協信01”、“16協信03”到期,彼時,協信遠創相關人士在回覆中國房地產報記者時稱只支付了利息,尚未兌付本金。

  其進一步稱,公司在積極解決資金問題,但公司債務償還對於股東支持依賴度較高。

  一方面面臨債務重壓,另一方面期待中的“白武士”並未給協信遠創帶來希望,接下來協信遠創將何去何從?

關注我們Facebook專頁
    相關新聞
      更多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