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康奈爾大學到上海紐約大學 傑弗里·雷蒙:希望我與中國的聯繫不斷加深
2021年06月29日15:36

原標題:從康奈爾大學到上海紐約大學 傑弗里·雷蒙:希望我與中國的聯繫不斷加深

中新社北京6月29日電 題:從康奈爾大學到上海紐約大學 傑弗里·雷蒙:希望我與中國的聯繫不斷加深

中新社記者 劉亮

  從2008年正式來到中國協助創辦院校至今,傑弗里·雷蒙已在中國生活和工作十餘載。雷蒙因在中國教育領域作出的突出貢獻,被授予中國政府友誼獎,並榮獲“改革開放40週年最具影響力的外國專家”稱號。在與中新社記者的對話中,雷蒙敘述了他與中國的情誼。

在中國協助創辦“一院一校”

  說起雷蒙與中國的結緣,要追溯到上世紀九十年代末。1998年,時任密歇根大學法學院院長的雷蒙作為美國法學院院長代表團的一員首次訪問中國,並與中國各知名高校的法學院院長深切會晤。此次隨團訪問,為日後雷蒙再次來到中國埋下了伏筆。

  2008年,為適應全球化背景下中國日益增長的對國際化法律人才的需求,在卸任美國康奈爾大學第11任校長之後,雷蒙應時任北京大學校長許智宏之約,來到中國與北大共建一所在中國乃至全球範圍內,首次將美國法律博士(Juris Doctor)培養模式和中國傳統的法律碩士培養模式相結合的國際法學院。

  2012年,在擔任北大國際法學院創始院長四年以後,雷蒙又參與創辦由中美一流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和紐約大學)聯手成立的上海紐約大學,出任常務副校長(即美方校長)一職,繼續致力於中美教育事業的發展。

  如今,雷蒙在中國已生活並工作長達十餘年。他表示,在中國創辦這兩所新型院校的過程中,能夠與來自中國和世界各地才華橫溢、充滿貢獻精神的同事共事,並得到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常使他倍感欣慰。

創新人才培養不應只有一種模式

  作為一名投身於中美兩國高等教育多年的“教育先鋒”,關於兩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雷蒙亦有自己的一番見解。

  在美國擔任密歇根大學法學院院長和康奈爾大學校長期間,雷蒙倡導當今最有才華的學生應該接受國際化教育的觀點。“富有創意的想法往往來自於成長於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的合作關係,有創新能力的人應學習如何成為多文化團隊的有效成員。”

  在雷蒙看來,當今時代,智能機器開始普遍替代人力來從事重複性的或標準流程化工作,因此大學教育應該更注重培養學生開展個性化、創新型工作的能力。

  他指出,對創造力的研究表明,許多創新都遵循四個步驟:掌握傳統智慧、挑戰傳統智慧、發散思維和聚合思維。傳統的中國教育偏向強調第一步和第四步,而傳統的美國教育則偏向強調第二步和第三步。

  “人才培養模式無孰優孰劣之分,我們的目標不是要找出一種應該‘複製’的單一模式,而是要培養多元的創新型人才,使其能夠廣泛適應不同專屬領域的工作需要。”雷蒙說。

 搭起架通中外教育交流的橋樑

  近年來,許多中國學生遠赴海外留學,也有外國留學生不遠萬里來到中國求學。在雷蒙看來,這種雙向的互動與交流對讓世界瞭解中國和中國瞭解世界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他回憶,自己大學生涯的最“高光”時刻是在法國留學的那一年。“通過出國留學,學生不僅可以瞭解異域文化的內在邏輯和世界觀,還可以利用這種理解來豐富他們對自身文化的欣賞,並幫助自己的國家在多樣化和相互依存的國際社會中,成為更有效的參與者。”

  雷蒙目前所在的上海紐約大學,是一所中外學生各半、國際學生來自全球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具有高度多元文化特色的研究型大學。他表示,在創辦該校過程中,中國政府提供了許多支持,鼓勵校方進行創新性的嚐試,並幫助校方在競爭激烈的全球人才市場上吸引精英教師團隊。

  雷蒙在中外教育事業的突出貢獻使其在2011年獲得中國政府友誼獎,並於2018年獲“改革開放40週年最具影響力的外國專家”稱號。

  當問及獲得獎項的心情時,他坦言,儘管時過境遷,但猶記得當時獲獎時心中的那份激動。他希望在未來,身為美國人但身在中國的“特殊經曆”能助力中國的發展,“希望我與中國的聯繫在一生中不斷加深”。(完)

關注我們Facebook專頁
    相關新聞
      更多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