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下媽媽易有產後抑鬱 專家分析4大育兒難處
2021年06月25日18:54
漫長疫情下,很多平常已教人頭疼的問題也惡化起來。譬如說,母親們產後情緒問題就顯然因疫情衍生的隔離而變得更棘手。今年初就有一則不幸消息:女商人在自家大宅抱著5個月大女兒從高處墮下,雙雙不治,警方經初步調查不排除她患有產後抑鬱症,一時被負面情緒淹沒,挾女尋短釀成慘劇。抑鬱症是病,不是普通的悲傷與自憐,但很多人對此仍會掉以輕心,覺得「不過就是不開心吧」,結果讓媽媽的心結愈拉愈緊。而在疫情下,人與人的交往被迫隔絕,當關心不到位,當聲音無人接收,就會產生問題。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去年一項調查發現,於疫情期間,約47%受訪母親出現愧疚、焦慮、疲倦症狀,符合產後抑鬱定義。而產婦在疫情下患上產後抑鬱症的風險更大增1倍,比照其他多項歐洲研究,發現在疫情爆發前,婦女患產後抑鬱的比率只有約23%
媽媽怎麼不開心是甚麼導致媽媽們在疫情期間心情沉重?專家認為,可能與媽媽家務和育兒壓力增加,同時缺乏社交、欠缺家人支援有關,特別是她們在隔離中失去與其他媽媽聯誼談天的機會,慢慢就出現擔憂、信心不足、愧疚等情況,令患上產後抑鬱之風險增加。除了社交問題外,疫情也會為生育安排帶來變化,教媽媽們無所適從。本年4月就有一項本地研究發現,無預警下醫院暫停產房分娩陪伴、丈夫未能為婦女進行分娩按摩、疫情下無法轉投私營醫療機構分娩,以至疫情後減少了身體鍛煉等,均有機會觸發孕婦更多壓力,讓媽媽們較易患上產後抑鬱症。
全面育嬰支援政策、網上的教育材料、哺乳支援熱線、產後早期出院和家庭支持,是現有限制下,所能協助媽媽走出低谷的方法,但筆者覺得,身邊人付出時間陪伴,可能是最有效的治療良方:讓媽媽能將快樂、不快樂也能坦誠表達,當明白了生命的限制,死結方有鬆縛的機會。當我們閉上眼睛,背對著恐懼自會覺得不安,但當我們決定面對它,它就不再那麼可怕。願各位媽媽心中烏雲褪去,找到那道光!Text/ 楊建霞

Image/ gpointstudio @Freepik, instagram

延伸閱讀:2011 VS 2021香港10年前的婦女發展目標今天做到多少?

楊建霞

現任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總幹事,先後於商界及社福界工作,歷任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執行委員會委員、婦女事務委員會委員、團結香港基金顧問等,一直關注婦女事務與相關議題,關心社區,致力推動社會效益。

關注我們Facebook專頁
    相關新聞
      更多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