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在梅里,一位日本登山者找到山魂
今年是梅里雪山山難三十週年。在全世界的著名山難中,1991年1月3日發生的中日聯合探險隊在攀登梅里雪山途中全軍覆沒,至今讓人銘心刻骨。這是人類登山史上迄今為止的第二大山難,17位中日登山健兒殞命卡瓦格博峰下,其中最年輕的只有21歲。
當地藏人將卡瓦格博視為神山,將登山隊的厄運歸咎於神山的震怒。此次山難之後,又有過幾次零星登山行動,到1996年後便完全終止。直到災難十年之後的2001年,德欽縣正式立法,禁止在卡瓦格博開展任何登山行動。
1996年的那次登山,由1991年登山行動的日方,也就是京都大學學士山嶽會組織,這也是人類最後一次嚐試登頂梅里雪山。
在這支“中日友好梅里雪山聯合學術登山隊”中,有一名時年二十七歲的隊員小林尚禮,當時的他,大概怎麼也想不到,這次登山之後,他又幾度重訪當地,與村民吃住在一起,和梅里雪山以及當地的藏民結下一生的情誼。這一切,後來被他悉數寫進了《梅里雪山:尋找十七位友人》。

《梅里雪山:尋找十七位友人》;小林尚禮;北京聯合出版公司、樂府文化;2021-5
從1998年開始,卡瓦格博腳下明永村的村民數次意外發現當年登山隊員的遺體和遺物,藉著收容遺物的機會,小林兩次重返梅里。面對神秘的神山和謹慎的村民,他想要更多瞭解他們,更多瞭解讓隊友們長眠的梅里雪山。出乎他本人意料的是,明永村的村長紮西非常慷慨地接待了他,讓幾乎不通漢語、更不懂藏語的小林與他一家同吃同住。因為紮西發現,小林在搜尋遺物後將營地所有垃圾都清理乾淨,他認為,這樣的人值得信任。







在這一過程中,他因神山而受到的傷害,也因神山而治癒。他找到了讓自己對當年的山難,和無法登上梅里這一事實釋懷的方式。一個登山者,被雪山永久地改變了、解救了,成了一位山嶽文化的探索者和攝影家。在本書後記中,他提到自己今後的工作,將以梅里雪山為主題,也拓展到更大的目標,思考“人類背後之自然”。
而我敢說,讀完這本書的讀者們,無論是你是否去過梅里,是否像他一樣,曾在飛來寺或是明永冰川上的太子廟眺望卡瓦格博,也能在他的溫柔敘述和深深反思中,尋找到自己的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