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廣東2020年GDP超11萬億元,連續32年居全國首位
廣東省統計局近日透露
根據地區生產總值統一核算結果
2020年廣東省地區生產總值
達到110760.94億元
同比增長2.3%
連續32年居全國首位
同比增速與全國同步


看宏觀指標:GDP總量連續32年居全國首位
從主要經濟指標看,廣東是全國第一經濟大省,多項經濟指標在全國佔據重要位置——
其中,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從2015年的7.5萬億元增加到了2020年的11萬億元,年均增長6%,總量連續32年位居全國第一。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從2015年的9367億元增加到了12922億元,年均增長6.6%,是全國唯一突破萬億元的省份。


看雙循環新格局:出口增速由負轉正,內需有待挖潛
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新發展模式,廣東在努力——
從外需市場來看,2020年,廣東出口增速實現由負轉正。全年貨物進出口總額7.1萬億元,同比下降0.9%,降幅比前三季度收窄0.7個百分點。
其中,出口4.3萬億元,增長0.2%,增速實現由負轉正;進口2.7萬億元,下降2.6%。

而從內需市場來看,2020年,廣東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02萬億元,同比下降6.4%,降幅比前三季度收窄2.9個百分點。


看經濟穩定器:新基建等大項目發揮引擎拉動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廣東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7.2%,增幅比前三季度提高2.2個百分點。高技術製造業投資加快,同比增長6.9%,增幅同比提高7.9個百分點。


5G、數據中心、重大科學裝置項目等新型基礎設施項目建設進展順利,電信、廣播、電視和衛星傳輸服務投資增長20.2%。新增5G基站8.7萬座,總量居全國第一。
看動能轉換:抓好“鏈主”,新經濟不斷髮展壯大
近年來,廣東不斷增加研發投入、建設基礎性和應用性創新平台載體、建設新型孵化器和研發機構,對新興產業發展和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起到了很好的支撐作用。
2020年,廣東有效發明專利量、PCT國際專利申請量穩居全國首位,國家級高新區14家,高新技術企業總量達5.3萬家,新增市場主體230萬戶,總量達1385萬戶。
創新能力的不斷增強有力促進廣東的經濟動能向著創新驅動、技術驅動轉變。2020年,廣東以數字經濟、新一代信息技術等為代表的新經濟不斷髮展壯大,全年新經濟增加值同比增長3.0%,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25.2%。
動能轉換還體現在工業新產品產量上。2020年,廣東部分高技術新產品產量較快增長,3D打印設備、風力發電機組、工業機器人、計算機工作站、新能源汽車、4K電視分別增長144.8%、135.5%、48.5%、47.4%、27.6%和19.6%。
在線教育、快遞+直播帶貨等新消費模式興起,信息消費大幅增長,移動互聯網接入流量增速均保持在30%以上,全年增長33.4%;快遞業務量增長31.4%。
新動能的加快形成離不開投入。2020年,新經濟發展和防疫要求對電子信息、網絡相關設備需求大量增加,全年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製造業投資增長60.5%。

下半年以來,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生產恢復加快,月度增幅連續7個月實現正增長。化學纖維製造業,醫藥製造業,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業,汽車製造業分別增長40.8%、29.1%、24.9%和22.6%。
經濟回升推動交通運輸業穩步恢復。公路貨運四季度月均增速達8.5%,水路貨物周轉量當月增速連續6個月正增長——
全年民航貨物周轉量增長3.5%;港口貨物吞吐量增長5.4%,增幅連續8個月正增長,其中外貿貨物吞吐量增長2.9%。港口集裝箱吞吐量增長0.3%,增速實現由負轉正。
2020年廣東產業結構不斷優化,一二三產業比重調整為4.3、 39.3 、56.5,其中,服務業比重比上年提高1個百分點,產業協同性增強。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比重為31.1%,先進製造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比重為56.1%,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占服務業比重為64.7%。
廣東省統計局指出,2020年廣東經濟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全年經濟持續穩定恢復,但疫情變化和外部環境存在諸多不確定性,經濟穩步恢復的基礎尚不牢固,複蘇不穩定不平衡,疫情衝擊導致的各類衍生風險不容忽視。
2021年,廣東還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鞏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成果,努力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確保“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
原標題:《連續32年全國第一!廣東是怎麼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