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阿仙奴球迷來說,這是噩夢的一週。
阿仙奴在北倫敦打吡的失敗,已經讓人觸目驚心。而英國許多媒體和足球觀察者,都指向比拿連(Hector Bellerin)的界外球拋擲違例:
透過這一個細節的失誤,往下深挖阿仙奴平時訓練的疏忽、乃至整個阿仙奴球會文化上的鬆垮、不嚴謹,對各種技術質量的忽略、細節的粗糙以及責任感的缺乏。

簽完續約合約後,奧巴美揚突然不會入球了。
基本功訓練缺乏,阿仙奴在練什麼?
這個界外球違例,發生在北倫敦打吡第31分鐘——當時阿迪達的球隊0比1落後,球隊雖然看似控球更多,但已經有了些慌張不安。比拿連拋擲界外球,結果再次違例,這已經是比拿連今季第5次拋擲界外球違例,整個英超今季只發生過16次類似違例。
阿仙奴後備席,當時都在抱怨球證馬田·艾堅遜的判罰,而艾堅遜面對阿仙奴後備席,直接表示說:「這跟我無關。」並且手指比拿連,「你們得問他」。
這樣一個細節,並沒有說給比賽帶來直接傷害,不過這樣基本技術動作的執行,連續發生失誤,只能說明平時阿仙奴就沒有練習過界外球。
在急於扳平比數的迫切心理之下,這支球隊的專注度不夠、心氣浮躁——基本功訓練的缺乏,更讓球員難以縮小和對手的差距。
雲格(Arsene Wenger)很多年前就指出,界外球並不是一條公允的足球規則,因為拋擲的一方,看似有控球權,處於主動為之,但其實界外球拋擲時,主動方卻在場上要少一人,所以界外球拋擲時,防守方發動反搶、反擊會更有利。

比拿連多次出現扔界外球失誤。
越是如此,對於嚴謹而且有自我追求的球隊,就越要重視這樣有些瑕疵的細節,因此阿仙奴在這方面頻頻發生的失誤,實在是太廉價、太沒有道理。
這不僅僅是比拿連個人不足,倘若深入挖掘,這支球隊平素訓練的質量,能否讓人放心?這個球會,在雲格之後,專業性和專注程度,能夠達標?這樣的一種足球文化氛圍,能讓球迷滿意嗎?
類似細節失誤,在摩連奴(Jose Mourinho)、高普(Jurgen Klopp)和哥迪奧拿(Pep Guardiola)的團隊中,是不可能重覆發生的。哪怕那些被認為過氣的教練,例如普利斯(Tony Pulis)等,都會在界外球這種細節下夠功夫。
就在比拿連拋擲界外球的瞬間,熱刺的隊員在做什麼?孫興慜(Son Heung-Min)當時緊盯比拿連、利古朗(Sergio Reguilon)和賀積查治(Pierre-Emile Hojbjerg)貼身韋利安和拿卡錫迪(Alexandre Lacazette),邊線另一端,還有虎視眈眈的哈利·簡尼(Harry Kane),連後備席上的摩連奴(Jose Mourinho),都在弓腰如狐地注視著。
這種專注和投入,就是比賽態度的體現。

阿迪達飽受質疑。
阿迪達改造了阿仙奴嗎?
比拿連的界外球很不好發,因為他的隊友也不夠配合——韋利安那種慵懶散漫的跑動,不可能為比拿連製造拋擲路線——他對失誤難辭其咎,但隊友肯定也沒幫到他。
很長時間,界外球都被被認為是不重要的技術細節,然而一場足球比賽,常常會有40次乃至50次的界外球發生。這是為什麼利物浦會要聘請專職界外球教練、丹麥人托馬斯·格倫馬克的原因。
對於這種細節,阿迪達(Mikel Arteta)是否關注到位?
老隊長東尼·亞當斯(Tony Adams)在英超官方的轉播中直接批評比拿連,認為正是他大幅助攻、卻不能及時防守回位,導致他身後空檔給了孫興慜和簡尼兩次得分機會。
從熱刺進攻來看,機會並不多,全場5次射門,3次射正,卻有2個入球。這兩次的得分,都是從比拿連應該負責的防守區域取得了突破。
阿仙奴的種種問題,主教練肯定要承擔最大責任,排名第15,這是自1981年以來阿仙奴最差賽季開局,阿迪達無從迴避。

托馬斯(Thomas Partey)剛剛傷癒就倉促出戰。
在托馬斯·柏迪大腿再度拉傷,不得不離場時,熱刺抓住機會攻入第二球的反擊,這當中有一個細節:熱刺快速進攻,阿迪達在場邊推著托馬斯回到球場。
這已經是一種慌不擇路的選擇,而派遣托馬斯正選,本身就是在冒險——最重要的中場大將,週四才恢復訓練,阿迪達也承認托馬斯沒有完全恢復,這麼進行博弈,付出更大代價,只能說明阿迪達內心的慌亂。
其次在戰術執行上,主教練賽後還在強調阿仙奴的傳中次數,似乎這是進攻上的進步,然而統計顯示的44次傳中,威脅有多大,眾所目睹。
這些傳中目的何在?誰來接應傳中進行射門?44次傳中,形成了2次質量不差的奧巴美揚(Aubameyang)和拿卡錫迪(Alexandre Lacazette)的射門,可是其他的傳中,大部分落入無人區,或者熱刺兩名中堅輕鬆攔截。
進攻效率極度低下的阿仙奴,在進攻戰術演練這方面,教練的要求是什麼?平時到底練了什麼?誰也看不出來。
批評聲中的第三個部分,仍然是指向戰術套路。
在前場有這麼多攻擊手的情況下,還讓兩個邊後衛不斷高頻助攻,而所有人都知道,摩連奴的球隊在反擊這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和訓練素養,簡尼和孫興慜,更是目前歐洲球壇反擊能力最強的一對搭檔。
邊後衛助攻太多,後場漏洞肯定大,中場補防責任會更大,然而托馬斯本來就有傷,他的搭檔薩卡(Granit Xhaka)——誰都不否認薩卡的鬥志和責任心,然而他的技術能力、他的情緒控制,加盟阿仙奴以來,從未達到應有標準。
至於前場韋利安的使用,有人甚至懷疑,是不是經理人在決定著韋利安的上場時間?

阿仙奴無力限制簡尼。
混亂狀況,無力終結
呼喊阿迪達下台的聲音已經出現,少帥的處境已經非常艱難。
有批評聲直接點出,認為像韋利安、薩卡,乃至比拿連這樣的球員,應該為納爾斯、尼爾森(Reiss Nelson)、史密夫·羅(Smith Rowe)、韋洛克(Joe Willock)、巴拉貢和安傑迪亞(Edward Nketiah)這些本隊培養出來,更有朝氣更有進取心的球員讓路。
阿迪達執教阿仙奴一年,47場比賽26勝9平12負,有足總盃和社區盾兩座獎盃,這是能為他贏得更多時間的原因。
他目光堅定、思路清晰、權力慾強烈、公眾表達也比較清晰,然而他的話語說服力和表現出來的熱情、人格魅力,還有些缺乏。
單場比賽的應對,阿迪達在戰術和臨場安排這方面,都有過出色表現,但是在漫長聯賽過程中,不論是這場北倫敦打吡,還是之前主場輸李斯特城、狼隊和阿士東維拉——不管陣容選擇、戰術安排以及臨場調度,阿迪達都是完敗。

阿仙奴應該多給沙卡(Bukayo Saka)等年青人機會。
阿迪達一直在強調他的足球哲學、他的追求,甚至希望能重塑球會文化,也找到了像迪爾尼(Kieran Tierney)、沙卡這樣令人興奮的球員,但這些以及足總盃都遠遠不夠。
阿仙奴的足球風格標識,在艾馬利(Unai Emery)時代已經嚴重退化,於今更是繼續滑坡。倘若界外球是小事,那麼阿仙奴到底是什麼體系、什麼足球風格,這一年下來,依舊左右搖擺。
打吡之前,阿迪達給了隊內開會,大家閉門發泄、釋放壓力的機會,打吡戰上,精神面貌至少有所改觀。只是如李金羽所言:
「11名球員在場上90分鐘,都是歇斯底裡地去拚盡全力」——殘酷一點說,這就是無頭蒼蠅的忙亂努力,並不能給對手製造多少威脅。
這樣的場上狀態,是否也是主教練思維和執行,以及球會內部狀態的一種呈現?一種系統性缺失的混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