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那女孩很慳錢,一定很難撩吧
作者:末那大叔
上週,杭州的朋友回青島,約了飯局。
剛落座,我誇了句她的包挺別緻。
她摸了摸包上的LOGO,笑了笑:
“3年前買的,直到今年才背出門。”
當時的她只是個實習生,省吃儉用換個手機;
都會被問:男朋友送你的吧。
現在她當上了總監,夏天隨便穿雙涼鞋;
都有人問,是不是哪個大牌的新款。
這個世界有多現實,你從弱變強的時候,感受最明顯。
成年人最無奈的,不是買不起心儀的東西。
而是即便買得起,也自知配不上,心虛。
最近,女演員白冰,因為穿了Elie Saab的禮服被群嘲。

倒不是因為穿得不好看。
Elie Saab是以高貴奢華、優雅迷人著稱的禮服品牌。
白冰穿的這條裙子,則是上個月剛發佈的2020秋冬款高級定製款。
為什麼穿了一條裙子,就會被群嘲呢?
用殘酷的娛樂圈話術來說:
這不是她的“咖位”,能穿到的衣服。
盤點過往穿過Elie Saab高定禮服的演員;
不是鞏俐、劉嘉玲這樣的影后級別;
就是章子怡、李冰冰等頂流女星。

客觀來講,衣服設計出來,就是給人穿的;
不該有“人配不上衣服”之說。
但現實是,娛樂圈從來就是名利場。
你有實力的時候,確實不需要用衣服來“抬”自己。
像鞏俐今年參加威尼斯電影節,穿的就是2019年的Elie Saab禮服。
但沒人敢用“過季禮服”這點,對鞏俐評頭論足。
而實力不夠的時候,穿了高檔的衣服,會被以為是“假的”。
哪怕是真的,也會遭到揶揄嘲諷。
為什麼有句話叫:你弱的時候壞人最多。
因為這個社會太現實了,大家不僅看人下菜碟;
還看衣服、鞋、包這種外在東西,去評判一個人。
背了愛馬仕就是真貴婦嗎?顧佳照樣沒混進貴婦圈。
你行的時候,你穿高檔,叫配得上;
穿低檔,叫接地氣。
大家表面上評價一個人的外在,內裡都是對這個人的定義。
什麼樣的人,就拿什麼樣的資源。
我們可以不在意別人的眼光,但這種標準確實存在著:
它膚淺、勢利、殘酷,卻非常真實。

看過一個採訪,格力集團的董事長董明珠,穿了一條色彩鮮豔的長裙。
她笑著問魯豫:“你猜我這條裙子多少錢?”
魯豫打量著,遲疑地說不出。
董明珠挺驕傲地說:
“才一百塊,我很喜歡。”
同樣是買大牌,董明珠會等到過季減價的時候再買。
標價一萬塊的,1000塊就可能買到,非常實惠。

同樣喜歡淘便宜貨的,還有郭晶晶。
和家世顯赫的霍啟剛結婚,她完全可以過著闊太的生活。
但她的吃穿用度,卻一直低調又簡樸。
3塊錢一根的發圈、幾百塊的包就是她的日常配飾。
逛著最普通的超市,挑特價的麵包買;
但是不絕於耳的沒有貶低,只有誇讚。

大海里有兩種魚:
一種靠吞食發光的小魚,才能發出微弱的光;
而另一種則自帶光源,在深海里也依然奪目。
董明珠和郭晶晶,就屬於第二種。
哪怕穿著最樸素的衣服、出入各種場合,心裡也不打怵。
因為她們知道,別人的關注點,永遠是她們本人。
即便素面朝天、不夠時尚,也不會被嘲笑不精緻;
因為精緻本身,就是意識到自身存在、足夠清醒。
今年我趁著搬家,收拾了衣櫃;
把幾乎所有帶著logo標誌的衣服,都束之高閣。
從前我覺得,這些東西,是別人高看我一眼的砝碼。
經曆了一場手術之後,我突然釋懷了。
我不願意再讓這些東西,牽扯別人的目光,成為談資。
比起“衣服、首飾、名表”等話題,我更想知道的是:
最近你在哪裡,做什麼有意義的事?
表皮值錢的是狐狸,肉值錢的是牛羊。
於人而言,見識、人品、學問和經曆等等,才是最值錢的東西。

香奈兒首席設計師卡爾·拉格斐,時尚圈的傳奇設計師。
一生與時尚為伴,也留下了很多名言:
“服裝是用來自救的,而不是自殺。”
“我最大的奢華,就是不必為別人調整我自己。”
人最可貴的,是清醒的自知。
知道自己幾斤幾兩、適合什麼樣的圈子、穿什麼樣的衣服、配得上什麼樣的人。
而不是一味跟風堆砌,讓滿身的奢侈品,把穿衣服的人襯得一文不值。
月薪3000背愛馬仕,難怪別人覺得是假的;
年薪百萬穿人字拖,別人也以為是高定款。
有慾望是好事,它代表著你不論身處何處;
仍願意追求更好的、往上走。
但我想說的是:不是貴的,才能稱之為奢侈品。
不可替代性,才是奢侈品的固有屬性。
愛馬仕再貴,也最終是個配飾。
真正昂貴的,是你把自己活成奢侈品。
當你買奢侈品是為了享受、而非炫耀的時候,你才會感受到它的價值。也會意識到,自信和氣質不是衣服給你的,而是你自帶的,值錢的是你。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新浪女性(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