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數說金庸 | 筆墨一灑,就是一個江湖
10月30日,是金庸先生(本名查良鏞)逝世兩週年忌辰。先生雖去,但他筆下的江湖仍留在每個人的心中。在金庸先生的江湖里,有翠羽黃衫,有冷若冰霜,有語笑嫣然,有古靈精怪……有保家衛國的俠者,有笑傲江湖的浪子,有人曆經滄桑,有人宅心仁厚……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
”,此外還有短篇小說《越女劍》。由於《白馬嘯西風》、《鴛鴦刀》和《越女劍》篇幅過短,本文暫不討論。因《新修版》爭議頗多,故本文根據“三聯版”展開討論。
一、書中人在江湖
江湖里的男主“各式各樣”,有文弱書生,有正義俠者,有江湖浪子,有虯髯大漢,有呆頭小子,有醜陋和尚,有流氓混混……那麼這些人物是否都武功高強呢?他們的武功是如何練成的?他們又使用什麼兵器呢?

有奇遇、遇高人
是金庸男主的“標配”,所有男主都有過“高人指點/授藝”的經曆,要麼是師出名門,要麼是偶遇高人。男主“開外掛”也是一大共性,偶然獲得武功秘籍、神器、丹藥者也不在少數。唯一的特例便是韋小寶,縱然有高人指點授藝,但隻馬虎學得逃跑神器“神行百變”,憑著“巧舌”和“智計”成為一眾英雄之首,不僅謀得諸多官職,還娶了7個老婆。

一提起武俠小說,你是否就聯想起刀光血影,進而想到俠者義士,然後想到稱霸武林?
其實不是所有的主角都能當上武林盟主,也不是所有人物都追求聲名顯赫
。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很多時候,感情的轉變和發生都不由人控制。13位男主當中,有8位曾經“移情別戀”或者“猶豫不定”過,但不可否認的是,當遇到自己對的另一半,他們確實忠誠不二(韋小寶對7個老婆亦是真心)。也許在他們身上,金庸先生注入了自己對“情”字的理解,“情深不壽”“情義難全”“愛而未得”,各種無可奈何,酸甜苦辣。正如金庸本人所言,
“人生實苦,為生活,為情愛”
。
縱然花開朵朵,但不是每個英雄都能抱得美人歸,也不是每個人都能笑傲江湖,善始善終。

“大鬧一場,悄然離去”
,他本人亦如是。英雄有時需要悲劇來成就,比如喬(蕭)峰,心愛的女生死去,自己以身全義,可悲也可敬。
如果說其他小說構建了一個書生劍客、寶刀美人的快意江湖,那麼《鹿鼎記》便是金庸的“破江湖”之作,此書顛覆了正統的“英雄”形象。由前文也可看出,書中人物韋小寶武藝低微、出身低俗、身陷桃花,但卻呼風喚雨,左擁右抱,好不快活。他不是大俠,亦非浪子,乃一十三四歲的頑童,離我們心目中的“英雄”相去甚遠。
那到底什麼是江湖呢?你說如何,便是如何。金庸為讀者構建了一個想像中的江湖天地,但江湖夢中有輕歌瘦馬抑或爾虞我詐,各位觀眾心中有答案。
二、書外人看江湖
金庸先生寫盡天下情,有愛而不得,有因愛生恨,有以身殉情,也有長相廝守——這是愛情。除此之外,金庸還寫過自由至上、愛情與責任的碰撞、友情與親情……金庸筆下的人物千奇百怪而又活靈活現,他很少寫“完美無缺”的人物,更多是
“有人情味、亦正亦邪”
的人物。
金庸先生為何要塑造韋小寶這一形象呢?私以為金庸先生的小說經曆了大俠、小俠、無俠的轉變,最終才有反俠的韋小寶出現,金庸也從保家衛國的俠者情懷轉向人的個性。韋小寶不是俠客,然而關鍵時刻卻能完成俠客的使命,也印證了金庸所說的
“武俠小說通常是反正統,而不是反傳統”
。
縱使如金庸這般眼界,也未能看透所有虛名。金庸先生向來對武俠小說的“通俗小說”之名有所介懷,因此所寫小說,大都按照真實歷史背景展開敘述,中間混有大量詩歌,頗有
“半個史學家,半個詩人”
的意味。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有時很難逃脫權勢的掌控。該書探討的正是對自由的追尋,也許金庸先生江湖夢便是成為一個無拘無束的浪子,行俠仗義,大碗吃酒。
不止讀者愛金庸,導演們也偏愛金庸。電視劇電影拍了一版又一版,儘管名聲良莠不齊,但導演們對金庸武俠的熱愛可見一斑。


內容:徐昭
繪圖:郭正一
排版:郭正一 李斯博
- 關鍵字
- 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