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Alex L7SNEAKER




就在大約一個小時前,Jordan Brand發佈了他們的年度大作,Air Jordan 35。儘管由於在網絡上被過早的曝光,使得它的正式登場,似乎少了幾分以往Air Jordan正代球鞋“千呼萬喚始出來”的神秘感,加上沿用了前作Air Jordan 34的核心科技,這也讓Air Jordan 35在誕生伊始就面臨了不少的爭議。
而現在,我們將通過23個關鍵詞,為你詳細地勾勒出Air Jordan 35的從無到有……
I。

神
為什麼會有Air Jordan 35,甚至是為什麼會有Air Jordan,這樣看似沒有什麼意義的設問,恰是過去三十五年里,球鞋文化從無到有的根源。但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卻是,Michael Jordan,這一切的答案,也是籃球世界里最偉大的劃時代巨星,如今已經57歲了。而Air Jordan,乃至Jordan Brand品牌整體的主流消費人群中,出現了越來越多從來沒有看過Michael本人打球,甚至不知道Michael Jordan是何許人也的年輕一代。


當然,這並非他們的過錯,而是一個時代的特質,但在這個的背景下,一個現實的問題卻是,Jordan Brand需要用Michael Jordan之外的賣點來展示自己的球鞋,譬如Air Jordan 35就是這樣。
II。

創新
Air Jordan系列幾乎能夠憑藉一己之力,讓球鞋文化從無到有,依靠的不僅是籃球之神的種種神蹟,產品本身的特點同樣不容忽視。而如果硬要用一個詞去形容Air Jordan,那便是Innovation,即創新。

在Air Jordan球鞋上,我們總是能夠見到各種令人驚詫到下巴脫臼的大膽創新,並且這些創新貫穿於Air Jordan所存在的每一年代——咬文嚼字一點的是,是“每一年代”,而不是“每一年”。













就像汽車或手機的更迭一樣,Air Jordan系列的推陳出新,或許也能用“三年一小改,五年一大改”來形容,雖然創新精神毋庸置疑,但限於人類科學水平與成本等客觀因素,要求每一代Air Jordan都做到前所未有,是不現實的。

而在經歷了Air Jordan 34的驚為天人後,Air Jordan 35便沒有相比前作做出太大的改變。針對這點,爭議自然不可避免,但反過來想,如果只是從科技創新的角度來說,Air Jordan 5相比Air Jordan 4、Air Jordan 3它們,又有多少創新呢?或許那個年代里的消費者更加寬容吧。
III。


科技
升級而來的Eclipse Plate 2.0搭配前後掌更大尺寸的Zoom Air,相比有口皆碑的Air Jordan 34也算是穩中有升。而以Flightwire覆蓋,暗藏Kurim加固結構的鞋面,同樣代表著如今籃球鞋在鞋面上最高的科技水平。
IV。

天空
飛翔這個詞,始終是Air Jordan球鞋血脈中最重要的DNA,亦是Michael球場上最為人們所熟知的特異功能。

也正是因此,在不少Air Jordan鞋款上,我們都可以見到來源於飛行器的設計靈感——Air Jordan 5與二戰戰鬥機、Air Jordan 15與X-15高超音速飛機、Air Jordan 22與F-22猛禽戰鬥機等等……


可以說,這些與飛行器相關的Air Jordan球鞋,正是“飛翔精神”的完美載體。而在這其中,今年恰逢誕生三十週年的Air Jordan 5,正是Air Jordan 35最重要的設計主題之一——標誌性的鞋設、腳踝處的填充、鞋身側面的塑料網格,加上某些配色上鞋跟部位的23號碼,這一切都代表著Air Jordan 35與Air Jordan 5之間的血脈相連,以及它和天空的邂逅。
V。

傳承
當然,Air Jordan能夠三十五年屹立不倒,所傳承的,遠不只是幾架飛機,或是幾枚氣墊那麼簡單,而是將對於籃球鞋幾乎極致的追求,引領行業的決心。

不過,在消費者日益見多識廣,並且要求愈發苛刻的情況下,傳承與創新,這Air Jordan系列中最為寶貴的兩種品質,在某些時刻,似乎變得存在了些許的矛盾——是一次次顛覆人們對於籃球鞋的認知,實現感官的刺激,並書寫新的秩序?還是沿著經典的道路,穩重求變,溫故知新?這其中固然有平衡的存在,但要做到又談何容易。
VI。

致敬
無論是對於Michael的豐功偉績,還是Air Jordan的輝煌歷史,我們都有著太多的理由對他們脫帽致敬。


但從球鞋的角度來說,筆者個人並不是非常認同Jordan Brand從Air Jordan 31上開始使用的“致敬”理念。從某種角度來說,這與Air Jordan賴以生存的創新精神存在著一定程度上的不符。

好在通過兩三年的摸索,Air Jordan正代球鞋在依舊採用“向三十年前致敬”大主題的同時,融入了更多像FastFit、Eclipse Plate這樣的新科技,雖然其中有些備受好評,有些尚不夠成熟,但至少避免了被人們所詬病在“致敬”的主題下固步自封。
VII。

大師
Michael讓Air Jordan球鞋得以享有競技賽場上無上的榮譽,但從某種角度來說,真正給予這些球鞋以更多靈魂的,倒是那些在幕後揮灑才華的設計大師。

從Peter Moore、Bruce Kilgore到Tinker Hatifield,再到Wilson Smith III、Tate Kuerbis、D‘Wayne Edwards、Jason Mayden……可以說,能夠設計一款正代Air Jordan球鞋,對於球鞋設計師這個職業來說,堪稱雕琢一座屬於自己的終生成就獎。

而對於Air Jordan 35,已經多次操刀負責Air Jordan球鞋設計的Tate這樣介紹自己新作:
“我們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專注於打造最強性能的實戰籃球鞋:Jordan Brand一直以來致力於在鞋款上使用高級材料,以提升整體質感,這在Air Jordan 35上得到了很好的體現。當球員們看到或拿起它的時候,就會感受到Jumpman的力量在身後支持著他們。”
VIII。

接班人
Tate提到了球員,所以我們就把下一個關鍵詞,放在了“接班人”上。其實早在Michael尚且沒有退役的時候,Nike就已經在為Air Jordan系列,以及日後的Jordan Brand品牌,尋找年輕一代的代言人。

畢竟,即便是“籃球之神”,也難以抵擋住光陰的流逝。至於之後Team Jordan的起起伏伏,我們也曾在此前的欄目中不止一次地有關介紹,這裏就不再贅述了。

但值得一說的是,在度過了Air Jordan 33時代言人匱乏的尷尬後,Jordan Brand在近兩年有效地擴充了Team Jordan名單的厚度以及含金量,特別是Jayson Tatum已經朝著聯盟頂級球員成長,而Zion Williamson在所有人看來也都有著無限可能。
IX。

團隊與個人
從目前的代言人矩陣來看,Zion Williamson無疑是Air Jordan 35的第一檔代言人。但根據不少消息,Jordan Brand將在不久的將來,為這位天生神力的年輕前鋒推出個人簽名鞋。由此一來,不由得讓筆者聯想到Jordan Brand旗下代言人多年來在“團隊與個人”這個主題下的選擇。

特別是對於Dwyane Wade、Russell Westbrook這樣出任過Air Jordan首席代言人的超級巨星,當他們最終擁有屬於自己的Jordan Brand個人簽名鞋時,球鞋文化範疇的關注度反而不如以往,並且對於正代代言陣容的影響也可謂傷筋動骨。
所以,究竟是擁有個人簽名鞋代表更高的榮譽,還是接過Michael的衣缽才是至高待遇,於球員、於品牌、於消費者,或許都有著屬於自己的答案。
X。

全球化
還是說到代言人的問題,在Air Jordan 35第一批發佈的配色中,我們依然找到了有關郭艾倫、八村塁這樣國際球員的故事。來自北美之外,特別是亞洲地區巨大的商業潛力,使得如今的Jordan Brand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關注對於海外球員的包裝。


而這次,讓人感到欣喜的一件事情是,此前似乎一直沒有在Team Jordan找到屬於自己“一席之地”的Luka Doncic,終於獲得了官方“欽定”Air Jordan 35代言人身份。當然,作為NBA當今最出色的新生代球星,Luka也名至實歸。
XI。

賽事
得益於Nike與NBA達成的合作協議,Jordan Brand也得以在世界最高水平的職業籃球賽場上擁有更多官方層面的體現。

譬如今年的全明星週末,世界上最優秀的運動員們變身披Jordan球衣,用最偉大的表演致敬了曾經被很多人看為Michael接班人的Kobe Bryant。

當然其實還不僅如此,當我們把眼光從萬里之外的NBA,轉移到我們身邊,耐高全明星賽這樣的校園籃球賽事,還有以“下站東單”為代表的民間街球賽事,我們都可以在隊員腳下,以及球場內的其他環節上,見到更多的Jumpman Logo。



從這一點來說,即便Michael這個人名,已經從新一代消費者的認知中慢慢遠去,但Jordan這個名字,卻沒有絲毫的褪色。
XII。

籃球之外
除了推出籃球鞋這一“本職工作”之外,Jordan Brand其實從來沒有放棄過在籃球之外,進一步開拓市場——從棒球、橄欖球、拳擊,到滑板、跑步、足球,甚至還有賽車……







雖然Air Jordan 35是一雙純粹到極致的籃球鞋,但誰也不能否認,也許在未來的一年內,這款Jordan Brand的年度大作,也會被以各種形式,賦予源於其他體育領域有趣的碰撞。
XIII。

新訴求
新的代言人、新的產品與科技,再加上新的賽事平台,Air Jordan 35以及近些年來的Jordan Brand始終沒有放下推陳出新的步伐。

但相比十年,甚至五年前,如今年輕一代的消費者在需求上早已不同以往,他們需要的Jordan,早已不再是每年可以買到一雙的高端籃球鞋,而是一種全方位的運動和潮流體驗,甚至籃球與潮流,這原本存在一定隔閡的兩大領域,在他們看來,本就不該存在的隔閡,就需要Jordan Brand作為行業領先者去打破。
XIV。

複刻
年輕消費者熱愛Air Jordan的複刻球鞋,這是一個毋庸置疑,卻也頗為有趣的事時。就今年而言,Air Jordan 35的推出固然萬眾期待,但它的“前身”,即Air Jordan 5,其實也在今年迎來了一波頗具規模,也不乏誠意的複刻。
Michael已經老去,甚至是不會老去的流川楓都已經不再被年輕消費者知曉,但我們依舊可以感受到這些年輕消費者對於Air Jordan 5的關注和熱情,這也許就是球鞋超脫於籃球存在的意義。
XV。

藝術
無論是Air Jordan 35,還是以往任何一款Air Jordan球鞋,從產品的本質上來說,它們都是籃球運動在裝備範疇的衍生產品,職責便是為籃球運動所服務。但為什麼它們在很多時候,卻可以脫離,甚至超脫於籃球而存在,就筆者淺顯的理解來看,答案便是藝術二字。

早些時候,在和友人探討藝術的表現層次時,我們便有類似這樣的觀點:如壁畫、雕塑這樣充滿儀式感的傳統藝術作品,以靜態展現,賦予人們在內心對它的領悟和理解,可謂是藝術的第一階段表達;

電影、音樂等形式,則讓聲音和光影動態,為人們展現出了藝術的更多維度,這種藝術作品與人之間愈發緊密的交互,便算得上藝術的第二階段表達;而第三階段,藝術的表現形式便是產品,只有產品才可以真正融入人們的生活,將藝術散發於無處不在。我們不願太過抬高球鞋的位置,但從這個角度來說,你很難否認Air Jordan 35的藝術價值。
XVI。

聯名
說完了藝術這樣有些高深,甚至虛空的主題,我們再說回Air Jordan 35上另外一個非常實際的賣點——聯名。藤原浩早些時候自己的曝光,已經讓全世界都知道Air Jordan 35會存在一雙fragment design版本。

放眼如今Jordan Brand旗下,THE TEN已成往事,OVO風光不再,真正在聯名上的金字招牌,只剩下Travis Scott和fragment design。

而有趣的是,Jordan Brand在邀請這些當紅明星或藝術單位針對複刻鞋款進行聯名,併成就了不少天價款式的同時,其實也沒有忘記在新款Air Jordan上進行聯名的嘗試,只是效果始終不太盡如人意——Travis Scott x Air Jordan 33一度淪為“最便宜的Travis Scott”,而fragment design版本的Air Jordan 34則因為各種原因最終沒有從Sample階段更進一步。
希望潮流聯名與實戰款聯名這樣難以駕馭的組合,能夠在Air Jordan 35上展現出一些不同的內容。
XVII。

套裝
在Air Jordan的歷史上,套裝形式的發售早已不勝枚舉,我們此前也做過不少有關的介紹。但在套裝中,能夠在同集團下打破品牌壁壘,實現強強聯手的案例,卻並不多見。一方面,這需要品牌在各個方面具有對自己的信心,和對於夥伴的信任。

同時在產品範疇,也需要足夠精彩的故事去支撐起不同品牌產品之間的銜接。Air Jordan 1與Nike Air Ship在去年年末的結合就堪稱巧妙。

再加上不久前Jordan Brand攜手Converse為Russell Westbrook打造的個人套裝,這一切都讓我們期待著,也許Jordan Brand也會在Air Jordan 35的產品週期內,去嘗試一些如此有趣的發售形式。
當然,同集團下,以套裝形式實現多品牌聯動,其他品牌也有類似的案例,譬如adidas x Reebok,但無論是產品的份量,還是套裝在主題上的契合度,都難以和Jordan Brand、Nike、Converse三大勢力攜手的效果相提並論。
XVIII。

最後之舞
就在幾天前,《最後之舞》這支在今年夏天NBA停擺期間捕獲無數眼球,以公牛王朝最後一年為題材的籃球紀錄片,獲得了2020年艾美獎的最佳紀錄片獎項。而這部紀錄片的熱映,也從球鞋範疇,掀起了一陣雖然短暫,但效果明星的情懷風。

況且跟在套裝主題下面來說,如果那一天Jordan Brand、Nike、Converse一同,以公牛王朝的“鐵三角”作為主題,推出套裝球鞋,我會感到萬分欣喜,但也不會太過意外。
XIX。

競爭
強大的產品,加上豐富的運作套路,Jordan Brand固然仍是籃球鞋領域的金字招牌。但如今的籃球鞋市場,競爭之殘酷已經不能用簡單的物競天擇來形容這麼簡單。

對於Jordan Brand而言,姑且不說同集團下Nike在明星資源上的絕對強勢,以及產品線的豐富,他們還有面臨來自其他各個品牌的競爭,譬如產品雖有起伏但在籃球鞋範疇始終坐擁聯名最頂級巨星的adidas和Under Armour、近兩年先後回歸籃球鞋領域的Converse、PUMA、New Balance,計劃將在明年回歸的Reebok……況且Air Jordan正代球鞋的高端定位和歷史地位,勢必讓消費往往會用更苛刻的眼光去進行審視。
XX。

爭議
說了這麼多,我們相信在此時此刻,在明天、後天,以及很多天里,甚至在未來一年中,Air Jordan 35都會面臨一定的爭議。誠然,生活中沒人可以做到百分百的人見人愛,球鞋亦是如此,但如Air Jordan這般往往引起巨大爭議,甚至非議的球鞋,卻並不多見。爭議,代表不同觀點的交鋒,而巨大的爭議,更是超高關注度的體現。

從這個角度來說,能夠引起爭議,這件事本身,就註定了Air Jordan 35算不上失敗。當然,我們沒有任何必要從輿論上去“洗白”Air Jordan 35,因為它本就並非為大多數人打造;我們也沒有任何權利去鼓吹它將成為歷史的經典,只有時間才能證明這一切。
XXI。

史上最長
即便是最初級的球鞋愛好者,也會知道Air Jordan是歷史上最長壽的簽名鞋系列。再偉大的王朝終有落幕的一天,也許Air Jordan 35未必還會有下一個35年,但其實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即便系列中也並非每一款球鞋都能讓我們完全滿意,但聽到Air Jordan這個名字,我們依然會對它投入最高的關注與熱情。
至於史上第二長的簽名鞋系列LeBron,如果你要問它有沒有可能成為第二個Air Jordan,那麼至少要過17年之後再來討論這個問題了。
XXII。

未來
即便是最偉大的智者,也不能準確的預知未來,況且還是一貫以創新著稱的Air Jordan。但其實早在去年,筆者在私下曾和Tate探討過在未來對於AdaptFit的使用,也許其中的一些想法尚且不夠成熟,但在Air Jordan 35這樣稍顯中庸的平穩過渡之後,等待我們的必將是Air Jordan系列下一次的爆發。
而上升到品牌層面,Gentry Humphrey的回歸掌舵,也讓我們對品牌未來的方向更具信息,畢竟又有誰可以說自己比Mr.Jordan Brand更懂Jordan呢?
XXIII。

實戰
說了這麼多,Air Jordan 35到底是不是一雙好的籃球鞋,是否值得購買,其實獲得答案的方式最簡單不過。Tinker曾經說過,每一代Air Jordan的核心價值就是實戰。無論是他還是Tate、Gentry,乃至Michael本人,都認同籃球鞋終是為籃球而生。


而在幾個小時前體驗了Air Jordan 35的實戰效果後,我們可以很負責的說,無論你是否喜歡它的外形和理念,它的實戰性能都代表了這個時代最高的水準。所以,在文章的最後,我們建議所有人把Air Jordan 35真正帶到球場,去感受與回味自己一年的等待與期盼,就是這樣。


- 關鍵字
- 公牛
- Air Jordan
- 電影
- 亞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