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污水中能檢出毒品?中國幾十座城市正繪製“毒品地圖”溯毒源
通過城市污水也能檢驗出毒品?這一最前沿的科技手段將為打擊製毒販毒帶來怎樣的助益?
國際禁毒日到來之際,記者從司法鑒定科學研究院瞭解到,我國正在運用這項高科技監測幾十座城市的毒品情況,該技術將通過分析污水中的化學成分或人體尿液中的代謝物進行毒源追溯。
司法鑒定科學研究院法醫毒物化學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員向平向記者揭秘污水驗毒的原理和過程。

本文圖片 上海法治報微信公眾號
毒跡無所遁形
城市的地下污水系統,暗藏著人們生活的點點痕跡,毒品在城市污水中也難以隱匿。“嘴上說沒有吸毒,身體還是很誠實的”。向平告訴記者,毒品吸食後經人體代謝會被排入生活污水,通過測定污水中毒品的濃度,再結合污水流量和污水處理廠服務區域的人口數量,可以反推污水廠服務區內毒品的濫用量並進行層層溯源。
據瞭解,2005年意大利就首次採用污水分析法對國內的可卡因消耗情況進行了評估。此後,有更多的實驗室和毒品監測機構將污水分析法應用於不同國家、城市的毒情評估中,監測的毒品種類有海洛因、苯丙胺類毒品、氯胺酮、可卡因、大麻等。在中國,污水分析法的首次應用是2011年對香港地區主要污水處理廠污水中的毒品情況進行監測,檢測出氯胺酮、甲基苯丙胺和可卡因等成分。
2012年,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4個特大城市也採用污水分析法對毒品消耗情況進行了評估。污水檢測科技已受到聯合國毒品與犯罪辦公室(UNODC)和歐盟EMCDDA、美國環保署(EPA)等機構的重視與支援。如今污水分析法已被國內禁毒相關機構廣泛採用。
“過去污水載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環境治理領域,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儀器靈敏度的提高,現在已可運用於禁毒領域。”向平向記者解釋說,毒品在進入人體後,有些以原型的形式排出,而大部分則以代謝物的形式排出,且代謝物多達數種,因此精準打擊檢測水樣中代謝產物的量就顯得尤為重要。儘管,城市每天產生大量污水,但最先進的儀器設備已經能靈敏地捕捉到污水中超微量的毒品代謝物。分析結果以納克每升來計算。未來隨著技術發展,檢測精度還會進一步提高。
城市毒情監測
向平是司法鑒定科研研究院污水項目課題的主要負責人,她認為,城市生活污水中毒品成分監測分析工作是科學、客觀評價當地毒情發展態勢的有效手段,是禁毒工作決策的重要依據。
根據檢測結果、污水處理廠當日潛水流量等參數,得到城市日均毒品消耗量、城市人口日毒品吸食總量和平均人口毒品暴露水平,用來追蹤毒品濫用隨時間的變化情況,城市非法藥物和毒品販製情況、以及城市的非法藥品使用濫用情況,實現實時毒情監測。


製毒窩點精確打擊
吸毒者吸食毒品後的尿液以及製毒工場所產生的工業廢物中的毒品代謝物都能在生活污水中留下痕跡。除了對地區毒情的預警,“污水地圖”也有望在警方對製毒窩點的打擊上大有可為。
比如對異常數據的分析,可以協助警方圈出毒源範圍,實現精準打擊。污水分析法作為一種客觀、實時、準確、便捷、有效的毒情監測方法,在我國還屬於新興技術,要通過污水技術描繪細緻的“毒情地圖”,還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需要借助更多領域的大數據分析,更要基於城市治理水平和能力的不斷完善和提升。
目前實驗室正在進行這一黑科技的深度挖掘,但距離精準、時空“地圖”的繪就還有很長的科研道路。向平期待,隨著污水“驗毒”技術不斷取得突破,能為打擊毒品犯罪提供更優質的科技助力。
(原標題 污水中也能檢出毒品?我國幾十座城市正高科技繪製“毒品地圖”追溯毒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