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圖解|大火燒了亞馬孫半個月,但這個地區可能早就傷痕纍纍了
過去的一週,亞馬孫大火成為了各大新聞媒體和社交網絡的熱門話題。誠然,這場大火需要我們的關注,但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整理各大媒體報導和學術報告後發現,亞馬孫地區的災難,可能早在這場大火之前就開始了。
這場火有多大?
準確來說,亞馬孫雨林大火並不是一場單一的火災,而是由上千個獨立的火情組成。它們大部分分佈在巴西的亞馬孫地區,還有一部分在鄰國秘魯、玻利維亞等國。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通過衛星上的中等解像度成像光譜儀(MODIS)記錄了南美洲的火災情況,從8月初開始,亞馬孫雨林地區的火災數量明顯增多。

今年的火情不但數量多,而且強度也更大。下圖NASA的數據中,火焰輻射是衡量火情程度的維度之一,而今年的累積值已經是近8年最高。

雖然現在很難追溯這場大火真正的起源地,但火災的原因,或許與人有關。
《紐約時報》將2001年以來每個月的火情羅列在小地圖上,可以看出,每年8月到10月,巴西亞馬孫地區的火災數量都會增加。而這三個月,恰巧是巴西農民們開始耕種大豆和玉米的時間。
“科學家們通過衛星地圖發現,絕大部分的火災發生在耕地上,而這些耕地上已經沒有森林了。”《紐約時報》在報導中指出。

近幾年的開發情況
除了火災,常年的砍伐也是森林銳減的原因之一。
不少人將矛頭指向現任巴西總統博索納羅。自1月宣誓就任以來,他提出的加快開發亞馬孫雨林的政策就一直飽受爭議。
據BBC報導,過去10年來,曆屆的巴西政府都在努力改變熱帶雨林面積減少的局面,比如實施罰款。但博索納羅不只批評了罰款措施,還對木材充公、環境罪行定罪等懲罰措施提出了異議。
自今年1月起,亞馬孫雨林遭破壞速度加快。 巴西國家空間研究所(INPE)不久前稱,僅今年6月,亞馬孫雨林被砍伐面積同比增加88%。

巴西農業部的數據顯示,2018年的大豆出口量已經是2000年的四倍,同時牛肉的需求也在增長。彭博社報導稱,為了滿足市場需求,中部的農場和南部的土地被替換成大豆農田,牧場主們則需要向北砍伐森林,以換取土地養殖牲口。

全球變暖的影響
除了森林砍伐,全球變暖也是亞馬孫熱帶雨林的一大威脅。
《自然·氣候變化》(Nature Climate Change)今年7月的一份研究論文寫道,再過幾十年,氣候變暖可能超過森林砍伐,成為亞馬孫雨林的第一大威脅。這二者的組合效應使農業更容易滲入雨林深處,從而導致60%左右的亞馬孫樹種消亡。
科學家們提出的最糟糕假設,是政府完全不採取任何措施限製森林砍伐。那麼到2050年,亞馬孫的低地雨林將變得支離破碎,整個地區的生物多樣性也會嚴重受損,這樣一來,亞馬孫生態系統的固碳能力將大幅度被削弱。這裏的固碳是指,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轉化為碳水化合物,並以有機碳的形式固定在植物的體內或土壤中,從而減少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
雖然下圖的2050年是個假設,但這份研究警告道,一旦雨林的生態系統到達了某個“臨界點”,這一切的損毀將再也無法複原。

“地球之肺”正在衰弱
亞馬孫熱帶雨林在受到全球變暖影響的同時,也正影響著全球的氣候。
熱帶雨林的重要功能之一是固碳,它可以有效地吸收人類生產的溫室氣體,緩解全球變暖。《國家地理》雜誌曾報導,雨林的減少會帶來雙重危害,一是未來能儲存碳的地方將變少,二是因為人類在砍伐樹木、消耗木材的過程中將會產出更多的二氧化碳。
那麼,被稱為“地球之肺”的亞馬孫熱帶雨林能固定多少碳?聯合國科教文組織2012年的數據顯示,106處世界遺產森林遺址中,巴西亞馬孫中心綜合保護區的碳儲量排名第四的。亞馬孫中心綜合保護區占地超過600萬公頃,是亞馬孫盆地中最大的保護區,同時也是地球上生物多樣性最完整的地區之一。

據BBC報導,今年這次火災產生的濃煙已經蔓延到大西洋沿岸,距離火災區域3200千米遠的聖保羅的天空也因此變得灰濛蒙。哥白尼大氣監測服務(CAMS)統計稱,這次火災已經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到目前為止,今年巴西亞馬孫地區一共排放了2280萬噸二氧化碳,達到了2010年以來的最高值。
參考閱讀:
(1) https://www.earthobservatory.nasa.gov/images/145498/uptick-in-amazon-fire-activity-in-2019
(2)https://www.nytimes.com/interactive/2019/08/24/world/americas/amazon-rain-forest-fire-maps.html
(3)https://www.bloomberg.com/graphics/2019-why-amazon-rainforest-is-on-fire/
(4)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8-019-0500-2